全行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建工作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行党委决策部署,执行银保监局和人行的工作要求,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力推进业务发展,全面加强基础管理和队伍建设,各项工作稳中向好。年末各项贷款余额322.40亿元,对公存款余额79.63亿元;实现账面利润3.62亿元,不良贷款继续保持零余额。
一是全力服务粮食安全。站在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我行始终把确保收购资金供应不出大的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提前做好今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和不启动两手准备,积极配合粮食局、中储粮直属库做好收储库点认定、收购质量把控、粮食库存监管等工作,坚持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各项措施,夯实信贷管理基础,坚决守住“不打白条、不出风险、不出舆情”的工作底线,全力以赴打好夏粮收购攻坚战,充分发挥粮食收购主导银行作用。全力打造粮食战略性客户群。抓住粮食收储政策调整的窗口期,一企一策,稳步推进粮食战略性客户群建设。开办了全省首单保证保险业务、全省首单4321银政担业务,有力支持存量优质客户发展壮大。积极推进优质新客户营销,2018年新准入4家国有购销贸易企业市场化客户,发放市场化收购贷款7500万元,探索四种模式支持国有企业入市收购;全面摸排辖内粮食龙头企业,确定目标客户2家。全年累放收购环节粮棉油贷款46.85亿元,支持收储粮食29.21亿斤,其中累计发放最低收购价贷款41.96亿元,收购粮食23.28亿斤;年末粮食购销储贷款209.75亿元,位列全省第一位,较年初增加11.24亿元,增幅5.66%。
二是全力服务脱贫攻坚。围绕全市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全力助推脱贫攻坚。1、突出重点领域补短板。用好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提前介入参与项目规划,明确专人逐环节推进,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实现了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旅游扶贫等业务品种零突破。2、创新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主动加强沟通与协调,会同市粮食局、中储粮滁州直属库共同研究落实粮棉油扶贫贷款认定事宜,以会议纪要形式下发各收储库点,汇聚产业扶贫工作合力。通过设立精准扶贫收购库点、开辟贫困人口售粮绿色通道、鼓励粮食经济人上门为贫困人口开展预约预检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了收购与扶贫高度契合,充分发挥政策性收购资金在产业扶贫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全年累放精准扶贫贷款41.9亿元,其中产业精准扶贫贷款32.72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9.18亿元,占各类贷款的48.37%;年末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39.25亿元,其中产业精准扶贫贷款123.04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16.21亿元,较年初增加29.1亿元,占全行贷款增量的154.13%。3、做好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立了一把手行长任组长的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前期精准扶贫贷款认定和扶贫成效专项检查及“回头看”工作、精准扶贫贷款认定和政策效果非现场检查及外部监管机构检查情况,重点围绕“四个意识”、责任落实、工作措施、扶贫信贷资金管理使用、服务客户意识、工作作风、考核监督等七个方面内容开展专项检查、专项整改和专项落实。
三是全力服务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地方党政高度关注的农村交通、农田水利、棚户区改造、美丽乡村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积极为地方政府“谋项目、降成本、增税源”,不断加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逆周期调节和全力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作用。1、攻坚克难抓棚改。分县、分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业,落实重点帮扶机制,抽调全市骨干力量集中办贷,提高办贷质效,力争实现早审批、早投放。全年获批棚改项目7个,审批金额27.4亿元,累放贷款13.92亿元,分别同比增加9.17亿元、11.42亿元。2、聚焦乡村振兴,谋划转型促发展。制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滁州市分行推进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方案》,综合利用好棚改、水利、路网、农村人居环境及生态环保建设等贷款产品,多点发力、重点开花。全年共完成审批基础设施条线项目12个,金额59.53亿元,累放贷款28.54亿元。3、加快业务转型发展。在严格规范政府举债、金融强监管、政策环境持续收紧的背景下,尤其是“后棚改时代”,主动创新求变,积极探索公司自营模式,加快业务转型发展。2018年累计审批公司自营项目6个、金额30.73亿元,其中审批了全省首单生态环保项目贷款2.6亿元,投放了全省首单自营模式水利建设贷款0.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