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详细内容

从青年到中年 风雨兼程四十年——见证改革开放以来凤阳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40年来的发展变化
发布日期: 2018-9-4 17:06:32     浏览人次: 2067    

黄湾支行1992年建房屋照片.JPG

 

1978年7月,通过“中考”,我被凤阳县黄湾中学录取,开始了为期2年的高中生活。在这里,我“认识”了黄湾信用社。

1984年2月,通过招工我有幸参加了信用社工作,工作第一站就是黄湾信用社。在这里我干了6年的农贷会计,跟随老主任,发挥“背包银行”精神,跑遍了全乡12个村的每个村庄。

1989年10月,组织上调我到离家50华里的县农行小溪河营业所任稽核员,负责辖内7个信用社的稽核检查和业务辅导工作。在此期间,我切身感受到信用社在农行管理下的成长过程。

1996年1月,我有幸调入凤阳县农行信合股 (联社)。当年4月行社脱离隶属关系(农行与农信社分家),成立凤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我分别担任过稽核股副股长、财务股副股长、财务股股长职务。

2006年4月,我走上了领导岗位。 2013年我县成功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014年1月开业。我的职务由副主任调整为纪委书记、监事长,2016年下半年我退居二线。

光阴荏苒,四十年弹指一挥间。40年前的1978年11月24日晚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的第一次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了“大包干”,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我作为一名有35年工龄的老“信合”、老“农金”,回顾信用社(农商行)40年来所发生的巨变和自己的工作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发展的巨大成就。

办公环境——从瓦房变成楼房

听前任老领导说:70年代,我们信用社办公地点大部分都在乡政府(人民公社)院内;70年代末,有条件的信用社搬出,单独在街上盖房,一般都是3间门面瓦房。84年我参加工作时的黄湾信用社就是1978年前建的3间瓦房作为营业用房,随着信用社员工和业务量的增加,1991年水灾后的1992年,黄湾信用社又重选地址,建了一栋6间2层的楼房。2017年春,由于淮河干流治理工程迁建需要,黄湾支行在黄湾乡规划新区,新建了一栋占地450多平方米,共建4层,总建筑面积近1890多平方米,集办公、营业厅于一体的综合性大楼,按照现代银行网点的标准高规格设计、装修,目前正在申请验收,预计2018年底正式对外营业。40年前农村信用社直属人民银行凤阳县支行管理,1979年恢复农行后,设置了信合股(联社)管理农村信用社;1996年行社脱离隶属关系(农信社与农行分家),成立了凤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隶属市人民银行(体改办)管理;2005年秋,省联社成立后,对其履行管理职责。变迁中的凤阳信用联社没有固定场所,一直租房办公,直到2013年成功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我们才有了自己的家—-新营业大楼落成并正式对外营业。

存贷款业务——余额成千倍增长

改革开放以后,农信社通过恢复“三性”即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业务经营上的灵活性,使信用社存贷款业务快速发展。据统计,1978年末,黄湾信用社各项存款10.5万元,各项贷款2.9万元。全县信用社系统各项存款296.4万元,各项贷款120.8万元。到2018年7月末,黄湾支行各项存款32543万元,各项贷款6174万元,全县农商银行系统项存款1034883万元各项贷款603704万元,存款分别增加3099倍和3491倍;贷款分别增加2129倍和4997倍。从这些数据看,改革开放,确实给农商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数据的变化,折射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走上富裕的结结硕果。

员工学历—-从初、高中学历到大专以上学历

40年前的黄湾信用社只有2名员工,一个主任、初中学历,一个会计、高中学历。随着信用社办公环境的变化和业务量的增加,员工队伍也随之增加。目前黄湾支行共有员工8人,全部大专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2岁。1978年末,全系统共有员工178人,初中学历以下占半数以上;目前全系统共有在岗员工409人,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占近30%,大专以上学历占90%以上。队伍的年轻化、高学历,具有朝气蓬勃的金融队伍,是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办公工具—-从珠算到键盘

我到黄湾信用社上班第一天,看到三张桌子上一人一把珠算,感觉有点好奇。老主任看出我心思,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干我们这行的,算盘是我们吃饭的工具,你要好好练习呀!那时,信用社一切业务办理全部靠手工记账和算盘,顾客存取款、计算存款和贷款利息,全靠算盘。看到同事们珠算打的“哗啦啦”场景和正确的准确率,让我羡慕至极。于是我利用休息时间练习珠算和抄写阿拉伯数字。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不但熟练掌握了技能,而且还获得了珠算4级等级证书。我使用过七珠红木算盘、五珠牛角算盘,它陪伴了我并表、翻打百张传票和有关珠算比赛,至今我还保留着三十年前我使用过的算盘。随着农信社业务的不断扩大以及省联社的成立,电子化银行建设步伐加快,电子网络系统、综合业务系统、核心业务系统相继上线,计算机应用代替了手工操作,柜面上得心应手的算盘也被计算器代替。

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到汽车

我刚到黄湾信用社上班时,信用社最值钱的就是那辆“长征牌”自行车。老主任介绍:这辆自行车还是1980年凭“票”从凤阳买来的呢!后来由于工作需要,1985年春又通过上级批复,黄湾信用社又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它陪伴我们下队收贷、调送款项等工作。后来,有条件的信用社还购买了摩托车;现在农商行员工大部分都买了家庭汽车,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

体制改革—从信用社到农商银行

农村信用社诞生已有67周年,它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它来自于农民、扎根于“三农”;它是中国金融系统中分布范围最广、服务群体最分散、服务条件最艰苦的金融机构,是当之无愧的“离大地最近的银行”;它已成为“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农村金融主力军”。但在体制管理上几经周折,几度变更,所以被群众称作是金融队伍的“游击队”。直到2005年省联社成立,农村信用社才有了自己的“家”。2013年秋,从银监会同意成立安徽凤阳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批复起,凤阳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银行---凤阳农商行,实现了几代“信合人”的梦想。2014年1月26日,凤阳农商行正式挂牌,从此联社理事长变成了董事长、主任(副主任)变成行长(副行长),信用社主任变成了支行行长、信贷员变成了客户经理。

四十载流金岁月,四十载沧桑巨变。四十年的风雨铸就了四十年的成就,四十年的发展奇迹和壮阔历程,感觉就在眼前,令人遐思。农商银行,没有“政策性银行”之名,却有着“政策性银行”之实,长期承担着“支农支小支微”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近年,更是成为金融扶贫的主力军,未来,也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融主力军。

改革永无止境,发展永远在路上。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我还要在“大包干”这片热土上,不忘初心,牢记宗旨,站好最后岗,发挥正能量,为“安徽农金”谱写新的篇章。 (凤阳农商银行  李守智)

    
[字体: ] [打印] [关闭]

网站首页 | 关于协会 | 协会动态 | 自律维权 | 社会责任 | 员工风采 | 法律法规
滁州市银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huzhou Banking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地址:滁州市凤凰东路476号  电话:0550-3078601  邮箱:czbanker@163.com
      皖ICP备12018106号
皖公网安备 34110202000215号